爱爱爱 发表于 2010-5-28 00:08

反恐志愿者 发表于 2010-5-28 00:09

一切疑问尽在QQ老大的回答中...

爱爱爱 发表于 2010-5-28 00:09

反恐志愿者 发表于 2010-5-28 00:11

谁专家了 ? 专家不是大白菜.一抓一大把....大部分都是志愿者...知识有限. 但有根据

健康QQ 发表于 2010-5-28 00:13

医学院的教材都是说六周?那么就是说检测人员的大学都没毕业咯?那还真枉了国家的培训咯?可见你的医生同僚 ...
爱爱爱 发表于 2010-5-28 00:04 http://www.120x.net/images/common/back.gif

医学专业分类很多的,很多CDC的检测人员读的都是临床检验专业,偏重于检测和实验操作,对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懂得不是很全面,在医院的职能部门里面,临床检验属于辅助科室,而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出来都是看病治病的,这个专业必须是全才,所有专业都要涉及,包括临床检验、药理学、医学影像学等,因此看问题全面很多,我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

爱爱爱 发表于 2010-5-28 00:14

kamino 发表于 2010-5-28 00:14

我把辩证不是发上去了吗,你自己去看公式,那就是真正的辩证,可惜真正的辩证你又看不懂,还是QQ老大强,一口直接说你垭口

seanwang 发表于 2010-5-28 00:21

妈的网上搜到了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十一章性传播疾病第九节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简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的严重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其特征,易伴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病因与发病机制】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分为HIV-1、HIV-2二型:HIV-1为全球性流行,致病性较强,病情进展快、预后差;HIV-2局限于非洲的少数国家(特别是西非),致病性较弱,病程较长、症状较轻。HIV为球形颗粒,直径100~140 nm,包膜镶嵌gp120和gp41蛋白,病毒核心由二条单股RNA链、核蛋白、逆转录酶、蛋白酶和整合酶组成。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不易存活。HIV对热和消毒剂敏感,室温、液体环境下可成活15天以上,60℃3小时或80℃30分钟即可灭活,0.2%次氯酸钠、0.1%家用漂白粉、0.1%戊二醛、0.3%双氧水5分钟即可灭活,但对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HIV可侵犯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胶质细胞,但主要累及CD4+T细胞。HIV在复制过程中,不断杀伤人体免疫细胞,引起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最终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传播途径】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唾液、尿液、泪液、乳汁、脑脊液和羊水中均可分离出HIV。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和乳汁可传播HIV,但未发现经唾液、泪液、汗液、粪便、昆虫叮咬、握手和生活用品等途径传播。1.性接触传播异性、同性和双性性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染途径,约占75%,其中肛交是最危险的途径。2.血源性传播①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②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③静脉药瘾者共用HIV污染的针头及注射器;④HIV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用具等。3.垂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接触产道分泌物或血液感染、母乳喂养感染三种途径,HIV阳性孕妇的婴儿感染机率约为15%~50%。【临床表现】1.窗口期和潜伏期①窗口期(window period)是指从感染HIV到形成抗体的时间,一般为45天,有传染性;②潜伏期是指从感染HIV至出现艾滋病表现的时间,一般为8~10年,有传染性。2. HIV感染临床分期(1)急性感染期:50%~70%病例在感染后2~6周出现发热、咽痛、肌肉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在躯干上出现散在的斑丘疹、玫瑰疹或风团,少数出现头痛、脑膜脑炎和周围神经炎,多在1个月内自行消失。(2)无症状感染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病例有全身淋巴结肿大。CD4+T细胞数正常,平均持续时间8~10年。(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ex,ARC)期:有发热、乏力、盗汗、腹泻、体重下降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CD4+T细胞开始减少。(4)艾滋病期:表现为长期发热、腹泻、消瘦、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常伴有各种条件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念珠菌性食管炎、巨细胞病毒感染、新型隐球菌病、HSV感染、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等)、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部分中青年患者发生痴呆。CD4+T细胞明显减少,如不予治疗,生存期平均为1~1.5年。3. HIV感染的皮肤表现90%HIV感染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发生皮肤黏膜病变。(1)感染性皮损:①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及HPV、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口腔毛状黏膜白斑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表现为口腔黏膜边界不清、略隆起的毛状白膜;②真菌感染:如念珠菌(图11-9B)、皮肤癣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图11-9B)感染等;③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分支杆菌感染等。                        图11-9B(2)非感染性皮损:皮损呈多形性,类似于许多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图11-9C)、鱼鳞病、银屑病、毛发红糠疹等,但病情常更为严重。                        图11-9C(3)肿瘤: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见于30%艾滋病患者,表现为红色、蓝色或褐色丘疹、结节或斑块,好发于颈、躯干和上肢(图11-9D、E)。其他肿瘤有淋巴瘤、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等。【诊断与鉴别诊断】我国艾滋病诊断标准如下,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他免疫缺陷病、肺部真菌感染和中枢神经病变鉴别。1. HIV感染者血清HIV抗体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阳性。2.艾滋病确证患者(1)HIV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确诊为艾滋病患者: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天3~5次)一个月以上;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卡波西肉瘤;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2)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一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患者:CD4+/CD8+细胞比值<1,CD4+T细胞计数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治疗】艾滋病迄今尚无特效治疗,疫苗尚在研究之中。1.抗HIV治疗抗HIV药物主要有三类: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扎西他宾、地丹诺辛等;②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台拉维定、洛韦胺等;③蛋白酶抑制剂,如沙奎那韦、英地那韦、瑞托那韦、尼非那韦等。常采用2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加1种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化疗方案,即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的“鸡尾酒疗法”,也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可有效控制HIV复制、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感染、延长生命,但其不能完全清除体内的HIV,治疗费用昂贵。    2.免疫调节治疗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α-干扰素、白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丙种球蛋白。    3.并发症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卡波西肉瘤酌情采用放射治疗、联合化疗、α-干扰素和皮损内注射长春新碱,疗效常不持久。皮肤性病防治咨询网

爱爱爱 发表于 2010-5-28 00:21

seanwang 发表于 2010-5-28 00:22

还真的写的四十五天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何来艾滋病检测6周论?~~不是专业人仕请勿回贴

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