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全都一起阴 发表于 2011-5-6 20:51

就是说还有15人不知都是什么病毒

我忘记过去 发表于 2011-5-6 20:51

接吻病?

恐慌之中 发表于 2011-5-6 21:01

有报道了没有啊?怎么说到一半没了????!!!!

N61VG 发表于 2011-5-6 21:14

回复 恐慌之中 的帖子

您可以看一下我另外一个帖子上的视频,不过并不完整,但是主持人说的却有新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避免高危行为

meslt 发表于 2011-5-6 21: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主要有喉咙疼痛、发烧、颈淋巴腺肿大、身体倦怠等,发病程度比感冒重些。发烧、喉咙痛(有时严重)、食欲丧失、疲倦、淋巴腺肿大,通常位于颈部、腋下或鼠蹊部、脾脏肿大、肝脏肿大、黄疸,黄皮肤黄眼睛(有时)、头痛、普遍性全身疼痛。浙医二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进介绍,“接吻病”是一个比较噱头的说法,事实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不是只通过接吻传播,唾沫也可能是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与病毒性感冒相近。接吻病的感染率很高,据介绍,90%以上的人都曾经感染过该病,不过真正发病的人却较少,原因是这个病具有自愈性。既然把这个病叫接吻病,是指经常接吻的年轻人易感染。 法国一位女大学生,在她的毕业论文中指出,典型的法国式热吻需要牵动脸部29处肌肉,热吻的同时,会把9毫克的水分、0.7毫克的蛋白质、0.18毫克的有机物、0.71毫克的脂肪、0.45毫克的盐分和250个细菌,送到彼此口中。专家指出,接吻无法避免跟对方的唾液接触,很自然会“交换”双方口腔内经常存在的细菌。如果口腔没有溃疡,身体又健康,口腔中的细菌可“和平共处”。可是,如果接吻太激烈,咬伤嘴唇或牙肉,其中一方的抵抗力弱的话,有可能出现“接吻疾病”,造成口疮、喉咙发炎等。根据医学专家考证,接吻是许多疾病传播病毒感染的媒介,因为热吻难免要唾液交流,于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感冒等多种疾病都有可能在接吻中流传。因此医生建议,如果身体不适,如咳嗽、发烧时,最好少接吻。 
  “接吻病”的严重程度,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细菌恶性程度:如急性的毒性传染病病毒。
  ·细菌数量:口腔卫生越差,口腔细菌量越多,致病的几率越高。
  ·接触时间:接吻时间越长,互换细菌的数量也越多。

我是ffgj112 发表于 2011-5-6 21:54

意思就是说 不是感染了 hiv没哟未知病毒那些所有有症状的人 是感染了已知病毒 是这样的吗?

脱脱123 发表于 2011-5-6 21:58

不太懂耶
有专业人士解答下嘛

老天放过我 发表于 2011-5-6 22:00

钟南山院士:“恐艾”症状不少由已知病毒引起
  不认同“阴性艾滋病”的说法

  新华网广州5月6日电 (记者 肖思思)针对近期群众自述疑似感染“阴性艾滋病”的说法,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团队6日下午发布了针对60例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系统临床观察及病原体检测的研究结果。

  钟南山说:“我们不认同"阴性艾滋病"的说法,因为没有他们罹患艾滋病的证据。目前还没有找到未知的病毒,我们想通过这个研究结果解释的是,这群人所产生的症状,并不仅仅是"恐艾"的心理因素,而就是有一些已知病毒的感染。”  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由感染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室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在广医一院皮肤科、心理科、风湿科、妇科、眼科、泌尿科等临床科室及专家的配合下,于2011年3月31日至5月3日期间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及病原体检测。这些人员来自16个省市,其中50人为自述疑似感染艾滋病患者,其中男性42人,女性8人。另外10人为自述患者家属。他们平均年龄34.2岁。

  钟南山介绍,这些人员在此期间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免疫学检查、HLA-B27基因、X光检查;病原体检查包括血清抗体、培养或抗原检查、荧光PCR检查,并重点对这些人员的白细胞、血浆、前列腺液、白带、唾液、尿道旁腺、尿道拭子等7种类型共258份样品进行了针对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淋球菌(NG)、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6种可能形成慢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病原体进行了核酸荧光PCR检测。

  钟南山介绍,经过检测获得的初步结果为:第一,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毒感染人员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及白细胞HIV核酸荧光PCR检测均为阴性;第二,在已检测的60人中,总检出病原体阳性患者数为48人,占80%。在这48名阳性病原感染者中,EB病毒检出阳性共33人,占68.75%;第三,接受影像学检查的24人中,双膝关节平片异常占41.7%,双指关节平片均无异常;第四,接受眼科检查的38人中,异常有20例;第五,接受心理测试的12人中,异常为7例,其中疑病症5例,焦虑状态1例,轻度抑郁1例。

  根据检测结果,广医一院感染科对部分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症状部分缓解,如CT、UU、NG消失。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EB病毒治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钟南山院士认为,在此次接受检查的人群中,未发现艾滋病毒及其相关标志物,但上述病原体可以经过性接触或密切接触感染、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细胞中潜伏存在,并影响人体相关免疫功能,形成就检人员部分主诉症状,比如反应性关节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由于发病病例多是青壮年,且发病前大多有高危性行为,部分人员描述的症状多与病原体感染又未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有关,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接受了心理测试的人员部分提示有异常表现,如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等。”钟南山说。

  针对此次检测结果,医务人员指出:“检出阳性病原体就诊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二为EB病毒感染,并有多名家庭成员同时阳性,这与EB病毒为常发的高感染特性有关。针对EB病毒可通过唾液等途径传染的特点,建议在外就餐以及家庭用餐时也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查德西尔 发表于 2011-5-6 22:0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园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天染色体内。

  二、致病性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三种: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肝脾脏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偶而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炎)。此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二)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

  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所有病人血清含H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在肿瘤组织中发现EBV基因组,故认为EBV与此病关系密切。

  (三)鼻咽癌 我国南方(广东广西) 及东南亚是鼻咽癌高发区,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H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表现(1)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2)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HCV和EA)的lgG和 lgA 抗体。(3)一病例中仅有单一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肿瘤起始阶段已进入癌细胞。

  三、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四、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一)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lgG抗体,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lgG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尤其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险性,为该癌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经豚鼠肾组织细胞吸收试验,可变为阴性。

  五、防治原则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无环鸟苷(AC)和丙氧鸟苷(DHPG)可抑EBV复制,均有一定疗效。

N61VG 发表于 2011-5-6 22:07

回复 我是ffgj112 的帖子

我认为是这样的,对于那些声称“未知病毒”的人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钟南山院士今天下午已经公布病毒调查结果了

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