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艾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867|回复: 5

[转帖]桂希恩教授、李太生教授对病友关注问题的解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悔改 于 2010-5-29 17:44 编辑

桂希恩教授对病友关注问题的解答



1、CD4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结果偏低可以由何原因引起?单独的精神因素可以导致CD4偏低吗?



答:成 人CD4的正常值范围在800-1051个/mm3,我们的初步调查发现湖北成 人CD4的正常值范围在296-1225个/mm3。CD4均值随人种、地区和年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美国成 人CD4均值为844个/㎜3、泰国为910个/㎜3;我国上海为726个/㎜3、湖北为681个/㎜3;随着年龄增长,CD4计数呈下降趋势。除上述因素外,情绪焦虑可使机体CD4细胞数量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



2、CD4/CD8比值有何诊断意义?倒置就是一定有问题吗?精神因素可以引起倒置吗?



答: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艾滋病等疾病的CD4/CD8比值较低,治疗后比值增高,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北京军区总医院发现约64%正常人的CD4/CD8<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也有类似发现。因此不能仅根据CD4/CD8比值来诊断疾病。



3、淋巴结肿大有何临床意义?可以由哪些疾病引起?为何有的病友会有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或者是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答: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人体共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是机体的免疫组织,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组织受刺激后的增生性反应,有过滤微生物,控制感染病灶扩散的作用。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常见病因是炎症。细菌、衣原体、病毒、真菌、寄生虫均可引起淋巴结肿大。牙龈炎、咽喉炎、淋巴结核、性传播疾病(梅毒、淋巴肉芽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织胞浆菌病以及艾滋病等均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其他疾病如过敏性疾病、淋巴腺炎、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等也可引起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能摸到淋巴结”与“淋巴结肿大”不同。正常人部分浅表淋巴结可被触及(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体型偏瘦的人更易摸到自身的淋巴结。有些病友把摸到的正常淋巴结当成肿大的淋巴结;有人把颌下腺当成肿大淋巴结;还有些病友把牙病、咽炎或鼻炎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当成别的严重疾病。淋巴结是否肿大及其原因应由临床医生通过体检来判断,非医学专业人员的诊断不可靠。艾滋病的淋巴结肿大常表现为多个部位,不是一、二个淋巴结肿大。



4、为什么多数病友都有持续不愈的咽炎或者鼻炎?



答:鼻炎或咽炎是城市常见疾病之一,与环境污染有关,80%以上的城市居民被该病困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是治疗上述疾病的“良药”。



5、舌苔白腻是何原因?为何有的病友会有口臭,口干?



答:正常人的舌苔为白色,胃口不好时舌苔白腻,此时舌面的白苔易擦掉无痛感,涂片检查无异常。使用抗生素、激素和肿瘤化疗病人舌面会出现苔藓样白苔,提示白色念珠菌感染,棉签擦拭时有痛感,白苔被擦掉后舌面发红,涂片可找到真菌。艾滋病患者出现免疫紊乱后可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真菌培养能作出可靠诊断。抗真菌治疗效果很好。



6、关节响、肌肉跳、虫爬感在临床有何诊断意义?



答:长期强体力劳动的人和田径运动员,关节响很常见。肌肉跳与剧烈运动有关,还与受刺激有关,俗话讲“心惊肉跳”。艾滋病不引起这些症状。





桂希恩1937年-),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医生,博士生导师,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


80年代末,他被国家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称号。


因其在艾滋病教育、预防、关怀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贝利马丁基金会颁发的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唯一得主。


2004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颁奖词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一个教授做的5年,可以影响中国5百年。”


现主要负责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的工作。

股票软件开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悔改 于 2010-5-29 17:44 编辑

李太生教授对病友们关注的问题的解答



1、          CD4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结果偏低可以由何原因引起?单独的精神因素可以导致CD4偏低吗?



答:CD4的正常值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差别,即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其指标也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比较认可的范围是每微升血中500—1500个。法国的健康人群CD4细胞的平均值是每微升血中860个,我们实验室通过对我国20—40岁青壮年人群样本的检测发现,CD4的平均值为750个左右,但也不乏每微升血中只含有CD4细胞350或者400个的健康成 人。随着年龄增长(如60岁以上),CD4细胞会逐渐减少。



很多原因都可能引起CD4细胞的偏低。如SARS、麻疹、甲流等病毒的感染,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以及单纯的长时间的劳累等。此外,还有原因不明即特发性的CD4细胞减少。对于同一个人而言,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也会不同。



单纯的精神因素完全可以导致CD4偏低,如抑郁症可以使CD4低至每微升血300个,甚至200多个。如果病友相信没得艾滋病或者未知病毒而不再抑郁焦虑,其CD4细胞一年后完全可以上升,我就曾见过一年内CD4细胞由每微升血300个上升至500个的患者。



2、          CD4/CD8比值有何诊断意义?倒置就是一定有问题吗?精神因素可以引起倒置吗?CD8激活亚群的意义?



答:正常情况下CD4/CD8比值介于1.5—2.5:1之间,如CD4是每微升血750个,CD8是每微升血460个,这样两者的比值就是1.63。虽然95%的正常人CD4/CD8的比值都在1以上,但是也有一些正常人可以发生倒置。



在发生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后,CD8细胞会明显增加,由此会发生倒置。恐艾症的患者长期的焦虑恐惧完全可以引起CD4细胞的降低,这种情况下,即使CD8细胞不发生改变,也会出现CD4/CD8比值的倒置。



CD8激活亚群的意义:对于没有接受过治疗的HIV感染者,其CD8亚群会因为被激活而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发生麻疹或者甲流等病毒感染,CD8不会增高,重症乙肝患者CD38会稍高一点。如果血液里存在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的病毒,CD8激活亚群百分比肯定会较正常人升高。



3、          淋巴结肿大有何临床意义?可以由哪些疾病引起?为何有的病友会有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或者是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答:淋巴结肿大肯定有临床意义,如慢性咽炎可以使颌下淋巴结几年都处于肿大状态,这一点我本人就曾亲身经历过。如果发生EB病毒等病毒感染,淋巴结在短期肿大后会很快缩小。



艾滋病相关淋巴结肿大是指除腹股沟之外的淋巴结,有两处以上的地方发生了1公分以上的肿大,但是相对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检测淋巴结肿大而言,我更相信手的触诊,当然这是指能触及到的体表淋巴结而言,我认为手的触诊会比B超的检测更为准确,因此在触诊未及体表淋巴结后,我不会再对患者提出B超检测淋巴结肿大的建议。



4、          为什么多数病友都有持续不愈的咽炎或者鼻炎?



答:正常人中有很多人都有咽炎或者鼻炎,这是非特异的。



5、          舌苔白腻是何原因?为何有的病友会有口臭,口干?



答:我所诊治的恐艾症患者中确实有很多人甚至70%以上都有舌苔白腻,但不知原因。此点可以问中医。从西医角度来讲,精神状态不好会引起食欲下降,由此引起舌苔白腻也是可能的,有些患者同时伴有的口臭、口干应该也都可以引起。



6、          关节响、肌肉跳、虫爬感在临床有何诊断意义?



答:以上都是患者的主观感觉,我不知道有哪种疾病与之相关联。



7、          CD25的检测在临床有何意义?有的病友的CD25是2.1%,正常值5~10%,只有抑郁症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才会有偏低吗?



答:CD25是负性调节淋巴细胞亚群,CD25的值越高,表明机体的免疫力越低,一般正常人的正常值范围是2-3%,而非5-10%。



8、          为什么有的病友主诉皮肤发黑?或者皮肤出油?有持续不退的压痕?皮肤上有皮疹或皮下结节?



答:以上几项都不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客观指标,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我曾接诊过这样一位患者,自称传染了他的妻子,在我让患者带其妻前来并单独对其妻问诊时,该患者的妻子却说她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因为患者本人每天强迫其妻认同被传染,所以其妻才以承认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抚。



我从1983年开始从事艾滋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迄今已近20年的时间,在接触患者时不戴口罩、手套,却从来也不曾认为身体出现过什么异常,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发生HIV的感染。



9、有病友发过来检测报告,结果如下:

1)这份报告是我发病后4个月的血常规,当时我的T细胞亚群48比0.82,Cd4+33%;

2)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极低:0.6%;

3)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都较低,比下限略高;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过高:7,健康人应该是1;

5)此时我的骨密度大大降低,T值和Z值分别是-1.29 和 -1.3。



答:该病友自诉以上特征非常符合病毒感染的特征,显示他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但是奇怪的地方在于另一位河南病友的48比值在发病后2年竟然是过高(他09年10月的48比值是2.1),但同样他的IRF极低。他不清楚是不是病原体感染在不同阶段的亚群特征不同呢?还是因为他们不是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或者是他希望的心理问题导致。





10、在艾滋病的防治领域中,有所谓的检测不出的“阴性感染者”吗?



答:没有。在我所了解的范围内,正式发表的医学文献报道都没有这样的先例。但这里不包括科普的文章。



自1983年分离出艾滋病毒至1985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发出针对艾滋病毒抗体的检测试剂盒期间,对于HIV感染的诊断还只能局限于临床及流行病学史两个方面,因此当时会根据患者的免疫缺陷症状将这一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诊断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同时也有一些患者因为诊断方法的不够敏感而发生了漏诊。1985年,在灵敏特异的检测试剂盒问世并大面积取得应用后,此种可能性已不存在。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1985年之后感染者人数大幅上升,这与高敏感检测技术的应用是不无关联的。



任何一种临床疾病的诊断都依赖于3方面的内容,一是病人的主诉,即病人就诊时向医生反应的身体的不适;二是体征,即医生本人或借助仪器对病人检查时所发现的异常;第三点即是实验室的客观检查结果,如在发生细菌感染时白血球会升高,HIV感染者在窗口期后HIV抗体检查会呈阳性等。有时具备两项条件即可作出诊断,如2003年SARS流行时,虽然缺乏实验室的诊断依据,但是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当然比较好的情形是诊断时三项条件都具备;但三者之中,实验室检测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如肝穿的实验室病理检测结果可直接作为肝癌的确诊依据。



从没有一种传染病可以只靠病人的主诉就进行诊断。虽然病友们怀疑他们感染的是新发病毒,但是触诊时我从未触及他们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实验室检测也没有炎症指标,是不能仅凭他们的主诉就作为新发传染病的证据的。

李太生,男,46岁。1984年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 1999年在法国巴黎获博士学位。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感染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候任主委。



曾在《科学》、《自然医学》、《柳叶刀》等著名杂志发表文章,1997年与法国导师一起首先提出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论,这一发现被认为在艾滋病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98年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是首获该奖的中国人。



1999年回国后,对中国艾滋病人免疫重建进行研究,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编纂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是卫生部面向全国推荐应用的第一部指南。



2006年完成“十五”攻关“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证实国产药疗效,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获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发表论文140篇,SCI杂志发表44篇,被SCI他引2000多次。
股票软件开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地址:http://club.health.sohu.com/read ... 47406&NoCache=1
时间是2010年5月28日发的
股票软件开发
发表于 2010-5-29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软件开发
发表于 2010-5-29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些人真的应该好好看看~ 顶LZ
股票软件开发
发表于 2010-5-2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肌肉跳和艾滋无关,我心情好点了。

我现在第二严重的症状就是心脏跳动极快,全身肌肉跳动
股票软件开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寄语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知艾家园 ( 粤ICP备20006108号 )

GMT+8, 2025-9-15 13:26 , Processed in 0.06458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